文|幸福娃配资公司网站
尼采曾说:“无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,重要的是开始后就不要停止;无论你从什么时候结束,重要的是结束后就不要悔恨。”
此言似风过耳畔,轻轻拂过却留下深痕。人生起落,不外乎此两桩:开始,与结束。
起手之难,世人皆懂。我们常将心思在门槛上反复踟蹰,无数个“倘若”如影随形,不断缠绕:“倘若未准备好呢?”“倘若时机未到呢?”明日复明日,明日何其多?
待万事俱备,那扇门早已在时光里悄然蒙尘,甚至悄然隐去。
我们总以为未到时机,殊不知时机本非静候之物,它恰于你迈步时方才生成。
拖延非为谨慎,倒似一种心魔的障眼法,那“明日”不过是我们自欺的幻象,挡在眼前,隔断了我们与真实世界间的通路。
钱钟书先生曾自嘲:“常说明天开始,可明日又成了新的今日。”
我们如那踌躇的棋手,手执棋子,悬而未落,却忘了棋盘上风云变幻,等不到所谓“万全”之时。
这“等一等”,看似稳妥,实则如同把种子攥在掌心,唯恐其离手——然而种子不落土,如何能生发?等万事俱备,那扇门早已在时光里悄然蒙尘,甚至悄然隐去。
而一旦开始,行路之难,便如负箧蹒跚于漫漫长途。初始热情渐退,路途的平淡与枯燥便成了最大敌人。这时节,最是考验心志。
所谓坚持,并非靠一腔热血去燃烧,那火苗终究会黯淡;它靠的是日复一日重复中那点不肯熄灭的微光,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韧劲。
杨绛先生译《堂吉诃德》,何尝不是以心血熬煮时光?夜夜孤灯下,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,日子也在一针一线缝缀中前行。
她深知,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点滴累积,正是生命得以构筑的基石。
世间事,多如织锦,一梭一梭,日子便是一针一线缝起来的。
这千针万线里,没有哪一针能独自构成锦缎的华美,却哪一针又都不可或缺。
结束之后,如何能无悔?世间最无用的,便是事情已了,却仍频频回首,让悔恨噬咬今日之心。
事成与不成,皆有其因缘际会,非人力可全然左右。
真正的结束,是尘埃落定后的平静,是“物来顺应,未来不迎,当时不杂,既过不恋”的自在。
杨绛先生暮年,面对至亲的相继离去,她写道:“家在哪里,我不知道,我还在寻觅归途。”此中并非怨怼,而是接受生命必然之凋零后,依然向前看的澄澈与坚韧。
结束不是坍塌,而是卸下重担后继续前行的准备。结束之后,最忌频频回首,让悔恨噬咬今日之心。
真正的结束,是尘埃落定后的平静,是“物来顺应,未来不迎,当时不杂,既过不恋”的自在。
尼采这句话,道尽了人生行路的要诀:起手时当有落子的决断,行进中当有穿石的恒心,事了时当有放手的坦然。
开始与结束,一动一静,一扬一抑,其中自有深刻的辩证法。
开始是“动”,是生命的展开;结束是“静”,是这一程的完成。
唯有开始后不停止,方使“动”具有了意义与深度;唯有结束后不悔恨,方使“静”获得了解脱与安宁。这动与静之间,是生命的完整律动。
我们皆在尘世行走,或疾或徐,或起或伏。当开始则开始,行路则专注,事毕则放手——这方是行路者应有的清明与从容。
如此行走,纵使长夜漫漫,亦能笃信前方自有灯火通明处。
人若真懂得“起手无悔”这四字的分量,便能在世事纷纭中,落子从容,行路安然。
无论行至何处,内心皆能无愧无惧,无悲无怨。
起手无悔,落子不惧,行路安然——这便是生命最自在的呼吸。
捷希缘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